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备考:易混淆成语辨析
2016-09-21 11:11:01 国家公务员考试 来源:徐州华图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备考:易混淆成语辨析由徐州华图官网同步徐州华图整理发布,更多徐州华图的信息内容,请关注江苏华图官方微信(公众号:jiangsuht)和国家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37149931。
![]() |
徐州华图微信号:xzhuatu 江苏公职备考群:413357416 |
2017国家公务员笔试培训课程|备考图书 | |
2017国家公务员面试培训课程|备考图书 | |
【2016-2017公务员公告汇总】|网校课程 |
在国家及省级公务员考试中,行测考试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从2007年开始题型逐渐稳定为片段阅读、语句表达和选词填空三大部分。其中逻辑填空已经基本确定是20道题,占50%。而成语在逻辑填空之中的题量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
通过近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试卷我们可以发现,题目中涉及成语填入的题目考察量一直都“居高不下”:
年份 |
填空数 |
2016 |
14 |
2015 |
10 |
2014 |
18 |
2013 |
21 |
2012 |
14 |
由此可见,在成语在逻辑填空之中的考查力度在明显加大。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很多成语是多次出现在试卷中的,这并非巧合,而是符合这些成语是常用成语的情况。因此,对于这些常见成语考生一定要做到“如数家珍”。以下选取部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易混成语,希望帮助各位考生更加准确、扎实的掌握常考、易混成语。
1.不刊之论/不易之论
【释义】
不刊之论: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消除,修改。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不易之论:易,改变。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辨析】
二者都有不能改变之意。“不刊之论”强调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刊:削除,修改);“不易之论”重在强调论断正确,不可改变。
【例题】
(2013-国-33)尽管诗歌绝无翻译的可能,却大有翻译介绍的必要。有多位前辈时贤对诗歌翻译理论不乏鞭辟入里的 。然而,何谓诗歌翻译的理想形式却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真知灼见 各执一端 B.不刊之论 见仁见智
C.不易之论 各持己见 D.远见卓识 众说纷纭
【答案】B
【解析】第一个空,由提示性词语“鞭辟入里”可知填入一个表示是很好的理论的词。“真知灼见”与“鞭辟入里”(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表意重复,排除。“远见卓知”与文义不符,也排除。而“不易之论”侧重的是言论的正确性,文段当中无法体现。而“不刊之论”能够与“鞭辟入里”相呼应,本题选择B。再看第二个空可以验证,诗歌翻译的形式上应该是大家各有各的看法,而没有相互争执的含义。只有“见仁见智”符合文义。因此本题应该选择B。
“真知灼见”指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不易之论”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远见卓知”指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各执一端”指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看法。
“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各执己见”指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众说纷纭”指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2.另眼相看/刮目相看
【释义】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辨析】
二者都有“特别看待”之意。但“另眼相看”是作横向比较,表示对某个人的看法不同于一般;“刮目相看”作纵向比较,表示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例题】
(2012春-联-21)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对京剧缺乏了解,不懂得欣赏京剧的美;还有一部分人对舶来品 ,认为都比国内的好,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艺术,却认为是老土的、过时的东西,而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刮目相看 嗤之以鼻 B.另眼相看 不屑一顾
C.一见钟情 充耳不闻 D.青眼有加 不足挂齿
【答案】B
【解析】 第一个空先排除A、B两项。刮目相看是指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别人,文段没有体现之前是什么眼光,排除。一见钟情指一见面就喜欢,语境中无体现一见面之意,而且该成语多用于形容男女之情,与文义不符,排除。再看第二个空,不足挂齿指事情很小,微不足道,不能用来描述对待国家传统艺术的态度。因此B选项是正确选项。
“嗤之以鼻”嗤:讥笑。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不屑一顾”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青眼有加”青眼:眼睛平视。表示对人喜欢或尊敬。
3.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释义】
防患未然: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辨析】
二者都表示事前做好准备。“防患未然”重在预防。“未雨绸缪”重在准备。
【例题1】
(2013-国-25)20年市场经济改革,把中国经济送上了持续增长的快车道,把在现代化道路上艰苦跋涉的中国人推上了一个高峰。然而, ,我们一刻都不曾忘记发展中那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风险隐患;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夕惕若厉 如履薄冰 B.防患未然 戒骄戒躁
C.常备不懈 未雨绸缪 D.居安思危 喜中有忧
【答案】D
【解析】第一个空,根据解释性语句“我们一刻都不曾忘记发展中那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风险隐患”强调的是发展的同时不忘警惕风险。“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时采取预防措施,文段没有采取措施之意,排除B。第二空中,根据提示信息“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发展起来”是令人喜悦的地方,但是带来的问题是令人担忧的地方,“喜中有忧”与文义相符。
“夕惕若厉”指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
“常备不懈”指经常准备着,毫不松懈。
“居安思危”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如履薄冰”指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戒骄戒躁”指警惕并防止产生骄傲和急躁情绪。
“未雨绸缪”指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例题2】
(2010春-联-5)无论当下的生活多么衣食无忧,中国人还是爱假想将来可能遇到的 ,即使这些真正发生的机率接近于零。这只能从中国人 的传统心理方面进行解释。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灾难 任劳任怨 B.困难 克勤克俭
C.变故 未雨绸缪 D.麻烦 居安思危
【答案】C
【解析】根据“发生的几率接近于零”可以排除“困难”和“麻烦”。文义是说中国人即便衣食无忧但还是会假想一些可能会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是立足现在假想未来,因此用“未雨绸缪”更适合,故选择C。
“任劳任怨”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未雨绸缪”指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居安思危”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例题3】
(2012春-联-31)“徒法不足以自行”。在目前公车管理还不甚规范的大环境下,单一的公车尾号限行政策值得 ,真要实行的话,要 其负面作用。至少,要 拿出措施防止公车因此而增加。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商讨 警惕 居安思危 B.商量 防备 有备无患
C.商议 提防 临阵磨枪 D.商榷 谨防 未雨绸缪
【答案】B
【解析】本题的第一空,题干体现出明显的书面语特征,尤其对于某项政策的讨论,往往会使用“商榷”一词以体现郑重感。商议、商讨和商量在此处都不够有分量。
另外,从第三空也可以排除ABC三项,A项的临阵磨枪是一个消极意义的词语,在此处不合适。B项有备无患太绝对,不一定拿出了措施,就一定能“无患了”,C项“居安思危”文中没有表现出现在的情况很好,是“居安”的状况,因此也应该排除。
“居安思危”指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
“有备无患”指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
“临阵磨枪”指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未雨绸缪”指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以上即为《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备考:易混淆成语辨析》全文,[点击查看]更多江苏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了解更多考试资讯。
(编辑:admin)